洛阳市西南部,伏牛山脉错落的峡谷中,随手拾起一块巴掌大的灰褐色矿石,拿去卖给选矿厂,就能换回一张5元的人民币,如果墨绿的成色重一些,价格可能还要高.
这就是钼矿石,这里就是"亚洲第一钼矿"-- 栾川县冷水镇的上房沟矿区.
钼矿石经粉碎,成为钼矿砂,再经下一道工序提炼成钼精粉.钢铁厂的熔炉中加入这种价值连城的钼精粉,可冶炼出特种钢材,专门用于制造导弹等高尖端的军事武器.
疯狂的钼矿开采
"在矿区,路上走着捡矿石的人,一年能拣个10多万块钱.一家兄弟几个在矿山上掏个洞眼,挖上一年,也能挣个二三十万."6月26日,洛阳市栾川县成凌钼业公司(下称"成凌钼业")董事长郭焕成告诉记者.
年逾六旬的郭焕成,从上世纪80年代自办选矿厂,成为第一家民营钼矿企业.郭焕成目睹了矿区开采的混乱与疯狂.
2005年5月,栾川县矿区发生塌方事故.随即,洛阳市有关部门勒令上述矿区采矿单位停产,并采取吊销其"安全生产条件合格证"等措施.政府当时一口气封停6家企业,然而事实上,成凌钼业是6家企业中唯一一家采矿证照齐全的企业.
"当时的民营钼矿企业,除了成凌钼业没有一家有采矿证的."郭焕成告诉记者.
2008年,河南省政府出台的《河南省钼矿资源整合实施意见》显示:"2006年至今,河南省钼精矿的产量连续居全国第一位,对全国钼精粉供应量和价格有重要影响,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钼加工企业.(但是)……钼矿开发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矿点布局不合理,矿业权设置分散,产业集中度较低;采选方法落后,选矿能力过剩,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等掠夺性开采现象较普遍."
基于此,钼矿大省河南自2008年开始整顿全省钼矿资源.整合计划旨在淘汰安全生产、环保以及回采率等指标不达标的小型钼矿企业,对小钼选厂一律取缔,设备予以销毁,借以提高资源的集中度.
《河南省钼矿资源整合实施意见》规定,凡地下开采矿井回采率达不到80%的、露天开采矿井回采率达不到92%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未达到环保审批要求的企业,一律停止生产,责令限期进行改造.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