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下午,大同市在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方案在全省首家得到批复后,又率先 "抢跑"--由大同煤矿集团、山西煤炭运销公司、山西煤炭进出口公司、中国煤炭进出口公司等主体企业与大同27户被兼并煤矿在太原签订了兼并重组协议,标志着该市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大同市市长耿彦波在签约仪式上说:实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是"大同市由煤炭大市向煤炭强市转变的历史跨越"。从"大"到"强",抓住机遇,实现质变,大同市率先"抢跑"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
为此,笔者约请大同市委副书记、市长耿彦波结合大同市的煤炭企业现状及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一系列措施,进一步阐明了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是大同这个煤炭老工业基地"浴火重生"的历史机遇和振兴"煤都"大同的"福音"。他告诉我们一个从"大"到"强"的辩证法:"大"过去体现在数量,"强"体现在质量。煤矿数量少了,产量上去了,安全上去了,税收上去了……如此一来形成强有力的产业链的竞争而不再是过去单纯的煤炭产品的脆弱竞争,是煤炭之光洒向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
当大同煤炭产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死胡同的时候,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给了大同一个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抓住机遇的"先机"是政府对大同未来应负的责任
笔者:尽管山西省近年来一直在进行矿企重组,但"多、小、散、乱"的粗放发展格局并没有根本性改变。特别是像大同这样的产煤大市,在新一轮的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中,如何正确把握煤炭产业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并做出抉择?
耿彦波:大同采煤60年,以"煤都"闻名,但挖资源、买资源的"悖论"已经显现。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矿井数量多,生产规模小,单井年产平均不达18万吨,矿井素质低,安全生产压力大,导致煤炭产量逐年下降,总量由8400万吨下降到7300万吨。
就大同目前的煤炭企业状况来看,最大的特点是"四低一高"。首先是产业集中度低。原先"多、小、散、乱"的250个地方煤矿,年产量不足2千万吨。其次是矿井素质低。有企业没形象,短期牟利意图决定了企业开采的短期行为;有装备没技术,全市地方煤矿通过机采作业的企业加起来不够10家;有场区没价值,企业房屋简陋,工作面环境脏、乱、差的不是少数;有资源没品牌,与同煤集团的"大友"牌动力煤相比,一样的煤却是两样价格。第三是资源利用率低。所有地方煤矿的回采率不到30%,不少企业是在破坏性的开采,资源浪费十分严重。第四是企业的社会贡献比较低。原先实行的企业包税现象,煤炭企业没有实现整个社会的财富最大化,没有富大同、富企业,实质上只富了极少数煤老板,企业与煤炭高价时代的效益不同步,对地方、对社会贡献少。一高是事故发生的频率高。煤矿企业问题多年积累,连续几年,大同一年一起安全重大事故,我们抓生产,干部头上却悬着一把剑,这样下去安全形势将长期困扰经济的发展。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