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上半年快速上涨之后,铜价已经出现了透支"中国因素"迹象.相关部门应高度关注铜价大幅波动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并尽快抛售过去收购的国储铜.
上半年以来铜价暴涨与国际巨额投机资金过度炒作有很大关系:首先是国内外流动性过剩和美元贬值,国外各类金融机构大量买铜持有来回避类美元贬值风险;其次是国外有部分金融机构故意放大和恶意炒作中国收储的需求效应,逼使中国相关进口商和中国用铜企业近期在高位大量抢购现货铜.
应该认识到,铜是中国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基本金属原材料,其暴涨暴跌对中国经济影响很大.由于自产铜精矿不能满足需求,每年需大量进口铜150万吨以上,占到总消费量480万吨的三分之一以上.
而且,在市场通胀预期逐渐加强情况下,买铜似乎成为了和买房、买股票一样的投资.大量废铜和铜锭被堆积在仓库里,而不是被用于生产.且在这波囤铜的浪潮中,不免鱼龙混杂,不仅有私人在囤铜,很多券商、私募,甚至国外游资都纷纷通过买入期铜而介入国内有色市场.结果就只能是铜价泡沫被越吹越大.
国内外铜价暴涨带来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首先,过度和不合理大量增加国内外汇支出,对中国损失巨大;其次,过快提高相关用铜企业的生产成本而相应产品不会同步涨价,抑制相关行业和企业的持续增长,不利于我国实体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若单从生产性需求考虑,目前铜价明显与经济恢复不符,其中泡沫甚至高过股市泡沫;今年二季度以来铜价上涨过快,很多民间机构不晓得整体需求状况,而是单纯以投机为目的囤铜,助长了铜价升势."有专家近期表示.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阻止铜价迅速下跌,国家储备局和地方(如云南省经委)今年初后已收购铜35万吨左右,当时平均收购价估计为每吨2.5万元以下,而现在铜现货价已大涨至高达每吨4.5万元以上.美国摩根士丹利曾发表分析报告说,中国战略储备需求和商业补充库存是铜价的主要支撑力.尽快抛售既有极大经济合理性,更能迅速抑制国内外铜价的非合理暴涨,一举多得.
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动态关注国内外铜期货价格变化趋势,及时向上级部门提供客观的分析和有价值的对策建议,防止铜价暴涨暴跌引发基础原材料暴涨暴跌对中国进出口和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