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岭深部成矿预测已取得突破。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调查队(下称地调一队)在小秦岭地区开展了两年多的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共划分18个深部成矿预测区,预测金资源量达467.656吨。
这是从8月11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召开的“小秦岭深部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项目评审会上传出的消息。经深部钻探工程验证,工作区内寻找到“第二个小秦岭”的可能性很大。
小秦岭金矿田是我国三大原生成矿带之一,经过多年的高强度开发,矿田地表及浅部探明资源已接近枯竭。
针对这一状况,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下拨专项经费在小秦岭地区开展地质矿产科技攻关,并进行了项目招标。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调一队最终竞标成功。据了解,该项目研究区的范围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10公里~20公里,总面积约480平方公里。
据地调一队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此次选择的技术路线是:着眼矿田整体,主攻文峪、东闯、杨寨峪、大湖和红土岭等矿床深部,以含矿建造为基础,以构造-岩浆-流体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深化对小秦岭金矿成矿规律的认识,建立成矿模式和三维立体综合找矿模型和定位定量找矿体系,开展深部隐伏矿体定位定量预测工作,对资源量进行预测。地调一队还将提出矿山勘查选区,并设计验证方案,指导工程验证,以进一步修正完善找矿模型,指导小秦岭地区的深部找矿工作。
项目负责人冯建之说,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项目组共完成坑道编录2.1万米,瞬变电磁、甚低频电磁剖面测量25.7公里,各类物探测点493个。
地调一队系统收集了小秦岭金矿田以往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和各矿山最新的探采资料,对该地区各地质单元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进行了全面研究,从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入手,详细研究了小秦岭金矿田的矿源岩特征、控矿构造特征以及成矿关系,为项目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项目参与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肖荣阁介绍,技术人员系统研究了控矿构造,对区内的600多条矿化带进行了分析,总结出金矿及其规模与脆韧性剪切带规模(长度)、空间分布密度相关,并首次将构造蚀变控矿模型概括为“一街五巷三层楼”。其中,“一街”指主控矿断裂,“五巷”指与主控矿断裂平行的同序次含矿断裂;“三层楼”指围岩蚀变分带或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轴向分带。该模型的建立,对小秦岭地区深部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