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正在制定的钢铁产业振兴规划实施细则日前遭到了质疑。9月初,几位原冶金部的老司局长找到了工信部部长李毅中,他们向李毅中递交了一份书面报告。
这份报告明确指出了中国过去4年来钢铁产业政策的失误,以及下一步需要作出调整的政策方向。
原冶金部钢铁司副司长刘勇昌是上述报告的参与人之一。他说,中国的钢铁产业政策必须符合中国的实际市场需求结构,离开实际消费状况,简单地照搬国外经验或行业自设目标,必然会受到市场的制约。
据悉,这份报告起到了相应作用,李毅中对上述报告表示,“很有道理,为产业政策提出了新思路”。
目前,工信部相关司局官员目前正在各地钢厂进行调研,此次调研的对象,不仅包括主要的大型钢铁企业,还包括了中小型民营钢铁企业。调研工作将于9月20日结束,此后,工信部将根据调研结果,对已经酝酿成型的振兴规划实施细则进行修改。
今年初出台的钢铁产业振兴规划,是指导行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的纲领性文件,其实施细则一旦出台将成为今后三年中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标准。
相关人士透露称,中国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有可能会放弃对单体设备规模的要求,转而在环保、设备整体配套方面做出新的规定。
老司长上书
从本报获得的报告内容来看,这份报告涉及到了结构调整、淘汰落后、技改、铁矿石等事关钢铁业发展方面的大是大非问题。
李毅中对上述报告表示,“很有道理,为产业政策提出了新思路”,并安排相关司局官员共同研究报告中提出的问题。
9月17日,报告起草人之一、原冶金部钢铁司副司长刘勇昌对本报表示,通过中国钢铁工业的现状,我们发现,中国过去的产业政策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目前中国钢材市场板材产能严重过剩、高成本产品的价格低于大路货、政策越淘汰产能越大的局面。
2005年7月发布的中国钢铁产业政策规定,行业设备建设标准为:高炉有效容积1000立方米及以上;转炉容量120吨及以上;电炉容量70吨及以上。沿海深水港地区建设钢铁项目,高炉有效容积要大于3000立方米;转炉容量大于200吨,钢生产规模800万吨及以上。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