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专门针对煤炭产业发展的《煤炭产业政策》于11月29日正式发布。此时,煤炭供、需双方正就2008年煤炭供应量、质量以及价格进行激烈谈判,签订供货合同在即。
在11月27日召开的全国跨省区煤炭产运需衔接电视电话会议上,明年的煤炭产需列为重点问题。国家发改委要求,供需双方企业在20天内自主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衔接,价格上以质论价、同质同价、优质优价;同时明确对长期大宗合同可自主协商价格优惠方案。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明年煤炭价格上涨已经没有悬念。
产业政策曾经“大放大收”
中国是世界最大产煤国,煤炭产量占世界总量的37%。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6%和69%。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预测,未来15年内,煤炭仍将是中国的基础能源。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到2007年,中国煤炭行业此轮景气抬升已经进入了第五个年头。全国原煤产量由2001年的13亿吨增长到2006年的23.8亿吨,平均每年增长2亿多吨,年均增长12.85%。就2008年跨省区煤炭产运需总量及分布情况来看,跨省区的煤炭铁路运输总量调控目标确定为7.85亿吨。
2002年以来,煤炭市场化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6年,政府取消了对电煤价格的临时干预性措施,2007年,基本形成了企业自主衔接、协商定价机制。煤炭市场活跃,企业效益增长。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676亿元,大型煤炭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从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看,煤炭应该是对中国产业政策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从计划经济时期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煤炭业一直实行鼓励政策,乡镇煤矿一度蓬勃发展。到1997年底,中国的煤矿有6.4万处,其中小煤矿占到94%。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煤炭业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很多国有煤矿陷于亏损或停产。行业的分散性导致企业间价格战频起,“煤甚至卖不出石头的价格。”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