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体开闸放行中国买家对澳洲矿产项目的收购,到力拓与中铝重归于好,共同洽谈蒙古矿业项目的合作,再到力拓主动示好中国,表示将维护好中国市场,种种主动示好信号都在表明,力拓和澳矿都不敢失去中国大买家,中国的钢铁产量已经占到了世界一半以上,是铁矿石和包括煤炭等在内的能源矿产品的最大买家,或潜在最大买家。
最大的买家就可以理所应当的享受一个"中国价格"吗,在种种信号示好之后,据众多媒体报道,力拓高层表示,中国明年铁矿石谈判中可能采用新的价格机制,这被广泛理解为一个力拓会给中国市场一个被日欧市场一个更便宜的"中国价格"。但力拓公司的表态又是模棱两可,同时表示"中国钢厂制定不公平基准价格的任何企图都将会使谈判陷入困境"。
其实稍加分析,就可以发现"中国价格"并不乐观,最主要的还是时机问题,现在全球经济并没有完全复苏,对铁矿石需求量较往年小,而中国钢产量占了世界钢材产量的50%。今年本来是获得中国价格的最佳时候,但明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全球铁矿石的需求量会增加,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中国再想获得"中国价格"的几率已经很小。而且,出于利润的考虑,铁矿石厂商不可能一次同意那么大的降幅。
更何况,对"中国价格"的理解也不太一样,包括中钢协都多次表示,所谓的"中国价格"不是指中国能获得比日韩更便宜的铁矿石,而应该是海外铁矿石厂商对中国所有钢厂都统一价格,不再分长协价格与现货价格。
而另一种对中国价格的理解是,价格首发权和结算周期。
中钢协此前提出的中国价格模式就是要求,进口铁矿石的结算周期应该调整为从1月1日至12月31日;坚持长协,量价互动,量大价优。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中国五矿集团总裁周中枢又提出,要考虑推出面向中国市场的铁矿石首发价格。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并且仍在快速增长的铁矿石消费市场,其立场和主张理应受到尊重,不应该简单地拿其他市场的首发价格压中方接纳。在中国市场首先达成年度供货协议,形成中国价格,对各方都有利,也更令人信服。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