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重组故事
中国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之间的攻守进退总是5年一个轮回.5年前有戴国芳的铁本,5年后杜双华在山东钢铁集团重组日照钢铁的协议书上签了字.这一轮国进民退的大潮中,远不止有杜双华,山西煤炭国有化运动逐渐蔓延到内蒙、河南;东星航空被国航收编;房地产行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企大集团的身影……
我们赶赴温州和山西临汾,近距离观察山西煤矿重组下的投资商人和政府官员的种种世相,观察这次改革的底层--投资者和底层政府,试图描绘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给微观层面带来的影响.
产权从来都和国家形态连在一起,财产的支配要在国家强制力下完成.长期的经济增长离不开有组织、合法的强制力,问题是,这个合法的强制力如何才能不失控,它的行为边界究竟在哪里,社会如何才能平衡它?看山西煤矿重组的故事,我们再一次提出这个问题.
温州煤老板的命运
11月5日,温州平阳县水头镇.
"再逼下去,我们要跳楼了,"小叶和小蔡猛抽着烟,在宾馆的窗前走来走去,眉头紧紧拧成一个硬疙瘩.两人是山西临汾一家煤矿的大股东.都很年轻,30岁上下,透着生意人的精明与干练,自十来岁外出打工做生意,如今都已身家不菲.
平阳和苍南是温州人在山西炒煤的重灾区,尤其是这个人口不过30来万的水头镇.当地一个流传的说法是:每10个水头人就有8个搭股在山西煤矿里.按50%的保守估计,水头镇至少20万人在山西有煤矿投资.
水头镇的商业主干道上,高档红酒庄、咖啡馆毗邻,摆设着巨幅阿玛尼、LV等世界大牌橱窗的奢侈品商场,飞扬的尘土中随处可见的各种高档轿车和人力三轮车抢道.商业的繁华程度远甚于一个内地大县城.
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起,人多地少加之频繁的水灾,逼着水头人另谋生路.90年代兴起制革业,使得这里成为亚洲闻名的皮革之都.2002年,地方政府着手治理污染,"关停"了一批家族作坊.积累下的民间资金开始正式流向内地的煤矿投资.
对温州人来说,把钱放在银行一天不生利都会觉得发慌.2003年起煤炭价格持续走高,汇入小煤矿投资的资金流也越来越大,到2005年,教师、机关干部、银行职员等等前赴后继地都加入炒煤大军.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