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7 年行情回顾
 2007 年铜市场的行情走势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探底
2007 年1 月份,铜价延续了2006 年下半年的跌势行情,价格跌落6000 美元,并在2月初探出5250 美元低点完成探底,之后价格震荡回升。此前的价格下跌主要是受中国进口低迷且西方国家铜消费出现显著滑坡影响,价格从8000 美元高位震荡跌落。而导致西方国家铜消费下降的主要原因则是由房屋市场转入萧条引发的。
2、 第二阶段:回涨
从2 月初完成下跌探底行情之后,在2 月份至4 月份期间铜价一路上涨,并在4 月份再次触及8000 美元高位。推动铜价迅速回升的主要因素是期间中国进口需求出现了迅猛增长,1-4 月份中国精炼铜进口需求实现同比增长240%。中国的需求增长抵消了西方国家的消费滑坡,铜价因而再次回暖并回涨至记录高位平台。
3、 第三个阶段:高位盘整
4 月份之后,因中国进口量出现回落,铜价则在7000-8000 美元区间盘整了半年之久。
市场对美国经济预期的反复,也是导致铜价在高位反复起落的重要影响因素。
4、 第四个阶段:再次回落
进入10 月份,铜价从8000 美元下跌,一路跌落7500 美元,7000 美元,并在12 月中下旬跌出6317 美元低点。铜价再次转弱的影响因素有美国次级债券危机深化,以及季节性供应过剩等因素,其中季节性过剩是导致价格持续跌落主要原因,期间LME 铜库存出现持续回增,并且现货价格也从升水转为了贴水格局。
从2007 年大部分的交易时间来看,铜价的交易重心处在7000 美元以上,因而2007 年铜价总体特征是以上涨行情为主的。从根本上说,供应偏紧是推动铜价上涨的核心因素。2007年铜市场罢工不断,铜矿产量增长依旧缓慢,虽然冶炼产能有大幅提高,但铜产量增长速度不及消费增长。根据ICSG 统计数据,2007 年1-9 月份,全球精炼铜产量为1353 万吨,而铜需求量则高达1380 万吨,市场存在供应短缺量27 万吨。其中初级精炼铜同比增长50 万吨,再生铜产量增长14 万吨,精炼铜产量同比增长64 万吨,而消费同比增长了92 万吨。
因此,供不足需是铜价能够从5500 美元之下走出升势的决定性因素。
二、 2008 年市场展望
1、 经济形势分析
2007 年10 月17 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7 年和2008 年全球经济将分别增长5.2%和4.8%,均低于2006 年的5.4%。
该组织对2007 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与2007 年7 月的预计相同,对2008 年增长率的预测则比2007 年7 月的预测低0.4 个百分点。
该报告指出,尽管全球经济在最近几个季度里保持强劲增长,但金融市场动荡使增长前景蒙上了阴影。不过,得益于新兴市场经济体总体稳健的基本面和强劲的增长势头,2008年,全球经济仍将保持比较坚实的增长步伐。报告同时指出,全球经济前景也面临明确的下行风险,主要是金融市场危机可能加剧,导致更显著的全球经济增长率放慢。
经济前景面临的风险还包括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石油市场的不稳定性、外汇大量流入给新兴市场造成的影响以及全球失衡。同时,人口老龄化和全球化面临更大阻力等更为长期的问题也令人担忧。
报告预测,2007 和2008 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2.5%和2.2%,低于2006年的2.9%。美国两年经济增长率均为1.9%,低于2006 年的2.9%,比7 月的预测分别下降0.1 和0.9 个百分点。2007 年英国经济增长率略高于2006 年,日本、加拿大和其他发达经济体2007 年的经济增长率则比2006 年有所下降。
报告预测,2007 和2008 年,欧元区经济将分别增长2.5%和2.1%,增长率低于2006 年的2.8%。德国经济两年将分别增长2.4%和2.0%,增长率低于2006 年的2.9%。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2007 年的经济增长率也将低于2006 年。
IMF 对主要经济体的 GDP 增长率预估( % ) |
|
2007 年 |
2008 年 |
OECD |
2.5 |
2.2 |
欧元区 |
2.5 |
2.1 |
美国 |
1.9 |
1.9 |
德国 |
2.4 |
2.0 |
中国 |
11.5 |
10.0 |
印度 |
8.9 |
8.4 |
拉美 |
5.0 |
4.3 |
中东 |
5.9 |
5.9 |
独联体 |
7.8 |
7.0 |
非洲 |
5.7 |
6.5 |
世界 |
5.2 |
4.8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