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在日前公布的2010年1月价格政策中,主流产品出厂价全线上调,最高涨幅达600元/每吨.分析称,鞍钢、武钢等钢厂也将陆续上调价格,这将导致国内钢价的全面上涨,令本来处于劣势的中方在铁矿石谈判中更加被动.
宝钢又带头涨价了,在铁矿石谈判的关键时刻.
宝钢一涨,鞍钢、武钢等钢铁巨头也迅速跟风,于是,国内钢价出现了全面上涨的势头,给下游企业,特别是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虽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企业有理由根据市场变化和经营需要,对价格作出调整.但是,宝钢作为铁矿石谈判的代表,在谈判的关键时刻作出上调钢材价格的决定,实在有点让人捉摸不透,其真实意图如何,值得关注.
据了解,对宝钢来说,作出这样的举动,并不是首次,2007年11月20日宝钢作出的2008年一季度价格调整政策,就"恰逢"2008年铁矿石价格谈判初期.而2008年2月中方被迫接受日本新日铁与韩国浦项制铁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率先达成的2008年铁矿石价格上涨65%的协议时,宝钢又于2008年2月25日公布了二季度价格上涨方案,涨价幅度甚至超过铁矿石成本的上涨.
这些举动,到底是巧合还是策略?是无意还是有意?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这些问题,都值得好好分析和研究.
众所周知,宝钢是中国钢铁业的龙头老大,宝钢的价格行为,被誉为中国钢材市场的风向标,无论是涨价还是降价,宝钢的举动都会在中国钢材市场引起连锁反应,甚至引起钢材市场价格的巨大波动.
从纯市场的角度来分析宝钢的价格策略,似乎没有任何问题.因为,目前市场的钢材价格、钢材需求与企业的成本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上调价格是合理的.但是,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却不能不考虑:一方面,一、二月份都是市场淡季,此刻上调钢材价格,市场能否消化涨价的成本呢?会给市场供求关系带来怎样的变化呢?另一方面,目前正是铁矿石谈判的关键时刻,在这样的情况下上调钢材价格,是否会使我国在铁矿石谈判中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呢?我们知道,企业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两大主要因素:一是价格,二是成本.价格上涨无疑能够带动企业效益的上升,而降低成本也能给企业带来相应的效益.到底是涨价还是降本,对企业来说,应当作出科学的选择.这种选择,不仅要看眼前,更要看长远.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