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库存处于历史最高点,一边涨声一片,这就是目前国内钢材市场的现状.
这种现象,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是难以找到答案的.因为,按照价值规律,供大于求,价格应该下降,供不应求,价格才能上涨.但是,目前钢材市场的价格却完全相反,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更重要的,钢材价格的上涨,不仅与市场规律相背,而且是在一年一度的铁矿石价格谈判即将开始之时,就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了.
我们注意到,挑起此次钢材涨价事端的企业,还是铁矿石谈判的主要参与者.我不知道,有关部门这样做,是为了增强铁矿石谈判的趣味性、可读性、故事性呢,还是另有深意.
众所周知,我国自2004年进入铁矿石谈判以来,就没有在这项谈判中占到过上风、赚到过便宜,最好的结果就是损失少一些.即便2009年的谈判与以往相比,态度强硬了一些,但结果也并不令人满意.
对在铁矿石谈判中屡屡受挫,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国企业没有话语权.于是,面对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受到巨大损害也就变得十分坦然,很少有人去过问中国企业为什么会没有话语权.
谁都清楚,在市场竞争中,没有话语权,就不可能在竞争中占据上风,就不可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尤其在国际市场,话语权更为重要.然而,对很多中国企业来说,却并不关心自己有没有话语权,甚至为了一些蝇头小利,心甘情愿地放弃话语权.
作为世界上铁矿石进口的第一大国,按理,我国企业应当拥有相当的话语权.即使不能左右铁矿石价格,也应当具有足够的影响力.然而,在铁矿石谈判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告诉我们,中国企业在此项谈判中毫无话语权可言,甚至连基本的发言权也没有.铁矿石供应商们,根本不把中国企业放在眼里.
我们原本以为,造成中国企业在铁矿石谈判中屡屡被动的主要原因是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合力,现在看来,这并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中国企业自己放弃了话语权,或者说,个别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了中国企业的话语权.如果参与谈判的中国企业总是那么恰到好处地"配合"国外铁矿石供应商及其幕后操纵者,在谈判前夕提高国内钢材的价格,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中又如何能够获得话语权呢?既然参与谈判的企业已经受制于外国企业、外国供应商,为何还要让其作为中国铁矿石谈判的代表参与谈判呢?这岂不是故意放弃话语权吗?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