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理论的教条化和"愤青"化趋势.有些学者所信奉的市场经济,把玩起来非常完美,坚持起来毫不退让,但实际只存在于逻辑自足的数学模型之中,在现实世界寻找不到对应物,却要求中国只能走他们指引的这一条路,不得丝毫偏离.这样的主张,当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真问题是什么?
一个时期以来,围绕所谓"国进民退"的争论,热度越来越高.
认为中国目前存在"国进民退"问题,并且持批评态度的学者,指向有两种.主流的一种是说,"国进民退"是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出现的新现象,批评比较急切而严厉者,如有专家惊呼:"'国进民退'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形成了一股汹涌的潮流",甚至称之为"一场新的国有化运动".另有少数学者更认为,"再国有化"不仅是当前的问题,而且是自2004年以来一直在进行中的长期趋势.
2009年11月22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对此有个回应.他列举了2005~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与私营企业在单位个数、工业总产值、资产、利润总额、税金总额、从业人数几大指标上的变化,指出:在这期间,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在各大核心指标上的数字都在逐年下降,而私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份额在节节攀升.所以,他的结论是:统计数据不支持从总体上存在"国进民退"现象.
马建堂的回应,对于否定上述"再国有化是长期趋势"说比较有力,但因为尚未拿出2009年的数据,所以实际上并没有直接回答第一种批评意见提出的问题.而恰是2009年,中国和欧美各国一样,作为反危机的手段,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国进"确实成为一种应急的选择.
不过,马建堂关于"中国经济不存在'国进民退'现象"的结论本身,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宣示.显然,马局长把"国进民退"是当成一种批评,而并不是当成一项政绩.由此我们可以间接判断:政府根本就没有把"国进民退"作为一种政策导向.关于"国进民退"是"政府意志和政策导向",特别是把它当成长期战略导向的批评,并无确切根据.
可资佐证的是,在之前一个月,一直在为民营经济发展鼓与呼的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也很明确地说过:"中央没有'国进民退'的政策."
《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著名的"非公36条")是在2005年2月24日正式对外公布的.这本身就是对"自2004年以来政府就把'国进民退'作为一种政策导向"说法的否定.虽然"非公36条"颁布后一直存在落实不力的问题,但你不能说政府制订这36条的时候完全没有诚意.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