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去吧,去理解铁即是生命的保证
铁即是光彩,这光彩来自本身
它不去依赖柔软的地质,死命地开掘。
让我也举起铁镐,劈开岩石
劈开它那尚未受过水的洗礼的脸庞。”
——《矿》
当西班牙诗人、诺奖得主阿莱桑德雷以新浪漫主义者的姿态,在上个世纪写下《矿》的诗篇时,一定不曾想到,他所勾画的图景,竟与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中国钢铁业对于铁矿石渴求的表情,如此相似。
1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迅速,铁矿石进口量大幅增加,2009年进口6.3亿吨,同比增长41.6%,对外依存度已从2002年的44%提高到69%。”
“我们一边谈判,一边在国内找矿山开发、在海外参股开发。铁矿石必须自给,不能靠别人,别人是靠不住的,他随时可以掐住你的脖子。”这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会长、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对现实的表达。
过去的2009年里,武钢突然发力。马达加斯加、加拿大、巴西、委内瑞拉、澳大利亚,从非洲到北美,从南美到澳洲,这家年产钢3000万吨、铁矿石自给率却不足20%的中国龙头级钢铁企业,把2009视为自己的“矿石年”。
不只是武钢。在盘点铁矿石领域的海外收购时,五矿收购澳洲OZ Minerals、华菱入股澳第三大矿商FMG、沙钢增持Grange Resources Ltd股权、宝钢牵手Aquila首尝入股海外上市公司、中铁物资投资Ferraus,等等,从国企到民资,从钢铁公司到非钢企业,阵容相当强大。
仅以武钢集团为例,经过一年密集的“跑马圈地”,武钢获得了共约30亿吨的铁矿石资源量,所签项目运行后,每年还将拥有约2000万吨矿石承销权和1800多万吨优先购买权。
无怪邓崎琳自信满满地对新华社记者表示:“最少3年,最多5年,武钢可实现铁矿石的全面自给”,“届时,武钢将不再从海外铁矿石开发商手中进口一吨铁矿石”。
但行业内也大有笑其痴狂者。“海外投资、操作环境与国内迥异,怎么保证顺利进展如期交付?”“这不仅是战略投资,也是财务投资,怎么知道未来矿价一旦下跌所带来的风险?”等等,是所听到业内对大批量海外寻矿最多的担忧。尽管,现时出击已起步太晚,也是共识。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