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更多分析是什么变量让整个价格体系受损,而非简单的全盘否定
经济学告诉我们,价格是资源稀缺的反映,是资源流动的动力,是资源配置的本质。
不过,很多时候事情并非教科书说的那么简单。
最近,关注中国经济走势的人,必定要密切跟踪两件事情。一是土地市场的“招拍挂”,二是铁矿石的“长协价”,它们都正在面临被质疑甚至被否定的尴尬境地。
我们知道,土地价格连着房地产价格,房地产价格又牵动着上下游诸多行业,土地价格的“一上一下”事关宏观经济的“一荣一衰”。土地市场价格的极度扭曲势必牵连到包括投资、居民消费等多个国计民生大命题。
铁矿石呢?进口价格的暴涨带动钢材价格暴涨,进而波及建材、汽车、家电等诸多下游领域,说它能够推高CPI、加大通胀压力并非夸大其辞。
全国两会后,迎来“地王”频出,仔细一看却是央企作怪。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许多人追根溯源,认为是实施多年的土地市场“招拍挂”制度有问题,有人甚至提出废止招拍挂制度,恢复协议转让。一些地方,如北京和广州,已经开始在实际地块出让中恢复“暗标”等方式,试图突破招拍挂。
的确,土地市场的价格暴涨,从时间点而言,恰恰始于旨在改革旧弊的“招拍挂”制度。按理说,从以往的“协议转让”到招标挂牌拍卖,是一大进步。它减轻了人们对“暗箱操作”带来腐败问题的担忧,还能够通过市场询价的方式获得更高的土地溢价。
然而,一项看上去还不错的制度,却在实施中偏离正常的运行轨道,让本该从中获益的公众承担了更多压力和风险。
但是,土地市场价格被扭曲,罪不在“招拍挂”制度本身,而在于市场主体的非对称性。说白了,就是我们呼吁多年的“部分市场化”问题:在看似市场化的举牌拍卖中,参与主体之间的地位不公平导致了问题的发生。
招拍挂的前提是要通过价格来合理配置资源,也就是要求所有企业都能够做到“预算硬约束”。房地产企业,不论它是否是国有还是民营,如果其最先考虑的是资金的使用效率,就能够在公开的拍卖中仔细衡量竞价的机会成本,让最终落槌的价格更理性、更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