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入冬以来,寒潮逐渐南移的气候变化对我国北煤南运造成严峻挑战,部分电厂存煤不足现象加剧,部分地区供电缺口呈逐渐增加趋势。由于市场紧张氛围浓厚,造成煤价大幅过快增长。探究根源,在煤炭供求总体平衡的情形下,山西去年一年处于煤炭资源整合过渡期,客观上也导致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格局更为显现,局部地区有车没煤,局部地区有煤没车。
调查认为,短期内必须发挥铁路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针对华中、华东等地区煤炭库存紧张的电厂,加大铁路煤炭运输直达比重,稳定市场,稳定价格。着眼长远,一方面可在南方主要煤炭消费地区加快建立煤炭储备制度;另一方面围绕煤炭流向新变化,重点解决山西北部、中南部和内蒙古煤炭往华中、华东和西南地区的运输瓶颈问题。
恶劣天气暴露煤炭流通环节薄弱
首先,煤炭生产重心西移凸显铁路运输瓶颈。受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影响,山西省2009年煤炭出省销量为同比负增长,两条主要外运通道大秦线和侯月线运量均呈下降趋势。同期,内蒙古、陕西的煤炭产量虽有增长,但这些地方的铁路运能增长有限,未来一段时间难以满足南方沿海地区日益增长的煤炭需求。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09年底在一次内部会议上预计,2010年山西原煤产量增长有限,全国煤炭产量增长重心将会进一步西移。随着铁路复线建设、电气化改造和客运专线的运行,2012年以前,陕西、内蒙古、宁夏等省区铁路煤炭运输瓶颈将继续存在,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中东部地区煤炭供求矛盾。
其次,天气因素暴露下水煤过于集中风险。目前以秦皇岛港、黄骅港、天津港、曹妃甸港等几个渤海湾港口为核心的铁水联运系统明显存在过度集中的缺点,一旦遭遇持续恶劣天气或其他不可抗力突发因素,煤炭流通大动脉将受到重大影响。2009年10月中下旬以及今年年初两轮恶劣天气,已将煤炭流通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
目前,下水煤发运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秦皇岛本身一港独大,秦皇岛港煤炭下水量已经占到北方7港煤炭下水总量的近一半;二是秦皇岛港、天津港、黄骅港、京唐港等4港均位于渤海湾西侧,北方7港下水煤总量的90%以上均集中在这一地区,北方下水煤地理位置总体过于集中。
短期内宜加大铁路运输直达比重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