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公司于3月30日宣布,已经同一批“相当数量”的亚洲客户签订了铁矿石销售合同。这些合同将摆脱之前的年度定价机制,而改为基于到岸价(包含海运费)的短期协议。同一天,另一矿业巨头淡水河谷也公开宣布,将力推季度定价机制。
虽然业内人士认为,矿业巨头此举很有可能是在为谈判造势。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明显处于劣势的中国钢企,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已陷入越来越被动的局面。
众所周知,自铁矿石价格进入公开博弈以来,中国钢企就一直处于“涨亏跌不赚”的被动状态。虽然得益于传统谈判方式,中国每年都还能“拿”下一个所谓的“长协价”,避免了对钢企的生产经营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从去年开始,这个局面已被打破,不仅日本和韩国的钢企在没有与中国钢企“商量”的情况下就率先出牌,导致中国钢企在此后的谈判中相当被动。今年,更面临了打破长协机制、建立短期定价机制的新挑战。
如果说矿价谈判人是一种市场行为,没有必要过多地纠缠于非市场因素的话。那么,中国钢企在矿价谈判中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可能就不仅仅是市场行为的原因了。因为,矿石巨头们敢于对世界上第一矿石进口国说“不”,完全用市场经济理论是解释不通的。作为世界上第一矿石进口大国,中国钢企在矿价谈判中的话语权如此之弱、影响如此之小,也是无法用市场经济理论来解释的。
按照目前的状况,用内外交困、进退两难来形容中国钢企在矿价谈判中的被动局面,可能一点也不为过。
我们注意到,矿石巨头敢于颠覆长协机制,将延续了40多年的“离岸价格”惯例改变为“到岸价格”,正是利用了中国钢企对铁矿石的巨大需求,充分发挥了掌握铁矿石资源的强大威力。同时,充分借助其在海运市场的强大影响力,试图通过推高海运费用来进一步操控矿石价格。
更重要的是,矿石巨头们敢于这样做,还牢牢抓住了中国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库存大量积压的软肋。因为,原本就已经严重供过于求的钢材市场,根本就没有消化矿价上涨的能力。如果矿价进一步上涨,钢铁行业极有可能出现全行业亏损。相反,如果大幅上调钢材价格,又会引起一连串的产品价格上涨,一方面会增强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压力,另一方面则会影响消费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汽车、家电等国家鼓励产品的消费。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