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达两年艰苦卓绝的抵抗,2010年4月28日,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承认,中国在2010年铁矿石谈判中处于不利局面,国内钢铁企业可以与三大矿山公司个别接触。这意味着中钢协主导的铁矿石谈判以失败告终。
谈判试图达成两大目标:第一,坚持长协价;第二,确定长协价的铁矿石企业必须以统一价格向中国企业供货。结果全部落空。
铁矿石谈判之所以完败,有远因也有近忧。
近忧是国内钢铁企业的矿石库存不足。据中钢协调查,矿石库存只能维持两个月,在谈判无丝毫进展的情况下,一些钢铁企业与铁矿石公司个别接触。这不过是事后的追认,实际上,各大矿商正与各大钢企进行 “热火朝天的业务沟通”,参照日企合同,进口铁矿石。今年3月钢铁企业向中钢协 “公车上书”,中钢协受到巨大的压力,只能允许钢铁企业各行其是。
中钢协牵头进行铁矿石价格谈判,各个钢企并不买账。各钢企都是市场主体,有自己的进货标准与销售市场,也有自己的盈利渠道。中钢协表面上看代表钢铁企业,却不是钢铁企业自己选举出的自律性组织,钢铁企业不认账。中钢协作为准行政组织暴露出软弱的一面,所以寸步难行。
谈判失败是价格双轨制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具有计划经济色彩的铁矿石进口代理制以及衍生出的价格双轨制,是中国铁矿石进口乱局形成的根源。国内大型钢企与贸易进口商凭借长协价挤压中小钢企,中小钢企迫于生存压力与国际矿业企业私下往来。而大型钢企与进口商只要有转嫁对象,对成本并不敏感。
隶属过剩行业的钢铁企业,为了各自的生存,在地方政府鼓励下拼命做大,在各自经济理性的主导下,导致了全局大溃败。
中钢协整饬铁矿石进口秩序失败,甚至出现了代表大型钢铁企业的中钢协与代表贸易商的五矿商会发生激烈口角的事件,双方都把谈判失利与贸易秩序混乱的结果归因于对方。事实上,不管是贸易商还是钢铁企业,在货币流动性过剩、投资节节上升、铁矿石囤积居奇的情况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需要大规模进口。
中钢协与五矿商会等机构协商的结果是通过了三份文件,核心内容是取消2009年铁矿石进口量不足100万吨的企业的进口资质。这个要求并不能解决铁矿石进口秩序混乱的局面,不同资质的进口者在国内市场倒卖牟利,具有进口资质的大钢厂与贸易商沆瀣一气,进口市场的既得利益者有恃无恐。双方达成的妥协就像在恶疮上贴了一枚创可贴,各自找个台阶下。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