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难以扭转的惨烈现实,堂·吉诃德式抗争的中钢协,终于低下了头。
日前,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公开表态:“钢铁生产企业出于自身生产的需要,可以和三大矿山自行商议铁矿石的进购。”罗冰生的这席话,使得业界对铁矿石谈判最后的希望化为乌有。
实际上,早在四月初,铁矿石三巨头已经用断货的通牒方式,结束了与中方的谈判。三巨头与部分钢企私下里达成“城下之盟”也已是公开的秘密。此次中钢协松口,不但是对事实的承认,也表明此前中钢协与五矿商会联手推出的“以库存叫板三巨头”的策略,宣告失败。
供需关系是决定价格的核心因素。在市场规律面前,行政手段的力量显得如此苍白。面对严峻的现实,业界再次呼吁,中国应该在整顿钢铁产业的同时,像美国储备原油那样,建立铁矿石“战略储备”制度,以此来削峰填谷,平抑铁矿石价格,以确保我国钢铁行业健康发展。
官方认可季度定价
4月初时,中钢协还在鼓动中国钢企利用库存,两个月内不进口铁矿石,以此对三巨头实行抵制。不过,中钢协这一建议刚提出之时,业内人士就普遍担忧这一措施的可行性,指出中国的铁矿石库存量并不大,仅仅能维持钢企正常生产运营。在巨大的需求面前,要靠这点库存抵制三巨头,根本就不具有实操性。
事实证明了业界的担忧。由于担心铁矿石供应,不少钢铁企业私下和矿山接洽并通过“约定价格”形式获得铁矿石供货。罗冰生此次表示,“从钢企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保证生产进行,有的企业和三巨头有一些谈判或者达成一些协议,总体来讲,与行业要求并不相悖。”
罗冰生的这一表态,意味着中钢协已经放弃了此前一直强调的“在中钢协的组织协调下统一行动”原则,也基本宣布了2010年铁矿石谈判已经结束,中方认可了季度定价这一新模式。
不过,罗冰生也指出,钢协默认钢企与三大矿之间临时定价协议的执行,但前提有二。一是,铁矿石进口需符合此前钢协与五矿商会联合发布的三大行业自律性文件;二是,以宝钢为代表的中国铁矿石谈判小组一旦与三大矿达成供应协议,最终的供应结算价需按协议价执行。
三巨头背后的金融寡头意志
三巨头之所以对涨价有恃无恐,一方面是因为全球需求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背后控制人--金融寡头的支持。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