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2008年度我国进口铜精矿加工费谈判传出消息,我国主要铜企2008年度进口铜精矿加工费较上一年度下跌21%,综合效益创历史新低。中国企业使用进口铜精矿将面临严重亏损,已经威胁到行业安全。
对此,我国一些铜冶炼龙头企业和专家强烈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应落实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发海外资源。同时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以维护我国铜工业正常发展。
铜企进口铜精矿加工费陷历史低谷
据介绍,国际上铜精矿谈判通常采取提前谈判加工费的方式。加工费是指矿产商向冶炼企业支付的将铜精矿加工成精铜的费用,这也是冶炼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因此,加工费降低就意味着冶炼企业利润减少。
2007年12月14日,我国龙头铜冶炼厂铜陵有色金属控股有限公司、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和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等企业,与国际垄断巨头必和必拓公司达成47.2美元/吨和4.72美分/镑的加工费协议,较上一年度跌21%,较前一年度下降幅度则超过50%,接近历史新低。
国内第三大铜企业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邹韶禄说:“由于美元大幅贬值,以及企业燃料、运营成本加大等因素大幅挤压了铜企利润。综合来看,此次加工费是历史上综合效益最差的,企业照此加工费进行冶炼生产一定是要亏损的。”
原料严重短缺导致企业受制于人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铜部副主任赵波说:“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铜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我国铜资源严重缺乏,自产铜矿产量从1990年的30万吨上升到2006年的85万吨,而同期精铜消费量从73万吨猛增至380万吨,年均增长达10.86%,超过了同期我国GDP年均9.97%的增长率,同期自产铜矿占铜消费的比重也由41.1%下降到22.4%。”
国内原料严重不足导致进口猛增。2007年1-10月,我国铜精矿进口量为375万吨,同比增长28.9%,预计全年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进口大国。进口数量猛增也限制了我国企业的谈判余地。
铜陵有色金属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韦江宏说:“为了提高中国铜企业的谈判能力,占我国铜精矿进口量80%的9家铜企,在2003年成立中国铜原料联合谈判小组与外商统一谈判。谈判小组在统一对外、提高中国企业话语权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我国铜资源对外依赖程度逐年提高,难以从根本上扭转不利的局面。”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