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疯涨的铁矿石正逐渐榨干钢铁业的利润,这种状况在中国尤为明显。在日前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国际钢铁协会主席、得兴集团董事长罗卡表示,在最近几年中,中国的钢铁行业在全球主要产钢国里最不具收益性。更加令人不安的是,预计铁矿石价格会继续上涨,最终达到历史最高点。
众所周知,中国钢铁企业对进口铁矿石依存度非常高,2009年已达到62.3%,同比增加了3.07个百分点。正是抓住了这一弱点,今年包括力拓、必和必拓以及巴西淡水河谷在内的三大矿业巨头合力逼宫中国钢铁业。他们不仅将价格一涨再涨,巨大的成本压力令中国钢铁企业生存日益艰难。
近年来,国际铁矿石价格一直“高烧不退”,导致铁矿石供求关系被严重扭曲。自从2003年以来,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涨幅分别达到8.9%、18.62%、71.5%、19%、9.5%和65%。即便如此,三大矿业巨头仍不满足,为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终于在2010年铁矿石谈判中抛出指数定价机制,试图以更接近市场的指数价格取代施行40年之久的年度协议价格。
凭借着铁矿石供不应求的态势和垄断地位,今年以来他们统一的谈判策略是采取“最后通牒”方式,即提出价格上涨要求后限期答复,不接受就以停止供货做威胁。作为和中国钢铁企业唇齿相依的上游企业,三大矿业巨头已抛弃了之前“互利双赢”的原则,同自己的最大客户撕破脸了。
其结果是,在已结束的谈判中,中国企业与矿业巨头达成了铁矿石临时协议。这意味着中国企业长期坚守的铁矿石长协机制已土崩瓦解,最终只能接受现价结算交易方式,即中国企业必须仿照淡水河谷与日本钢铁企业确定的4月至7月铁矿石价格,接受涨幅近一倍的铁矿石价格。
据中钢协统计的数字显示,如中国企业都与矿业巨头以现货价结算,目前现货价已超出180美元每吨,为2009年单价60美元每吨的3倍。按照2009年6.3亿吨的进口量,中国企业全年要多付出超过75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161亿元)。按照最新市值计算,这个数字相当于四个半宝钢股份的总市值。
实际上,今年的铁矿石谈判自开启之初,中国钢企便处不利境地。必和必拓几乎在谈判一开始便提出,要以和现货价挂钩的合约取代过往的长协价。而在此后的谈判过程中,必和必拓的涨价要求从40%开始不断增加,就连过去一直比较低调的淡水河谷,今年也站到前台,不但提出高达90%至100%的涨价要求,还一度传出要退出谈判的风声。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