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稀土定价权,不仅要 “限出”,还要“收储”。
近日,笔者赶赴国家确定的首批收储试点包头,当地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外界热传的收储试点方案在包头尚未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至于外界争论较多的收储产品究竟是“精矿”还是“氧化物”,当地权威人士明确对记者表示,一定程度上,收储氧化物对掌控稀土市场的定价权更有影响力。
笔者了解到,尽管国家层面的收储试点尚未展开,但收储试点可能确定的唯一企业包钢稀土,早已在争议中开始了自己的“实验”。
包钢稀土收储“实验”
针对稀土出口,国家近年来设置了系列出口关税以及出口配额,调控成效初显,但是有关稀土收储,究竟是“精矿”还是“氧化物”,至今仍然没有定论。
根据国土资源部近日召开专家研讨会拟定的研究方案,包头将确定作为国家稀土战略收储的首批工作试点,并或将在行业龙头包钢稀土兴建10个稀土氧化物储备设施。对此,包钢稀土并未正式公开回应。
据当地知情人士透露,目前“8万吨氧化物”和“30万吨精矿”均已列入包钢稀土的收储计划。
“2008年,包钢稀土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贸公司)就已经开始进行收储。客观来讲,国贸公司的成立本身就有充当‘蓄水池’的意图,价格低时收储蓄水,价格高时投放市场,以此平抑价格。”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和此次国土资源部要求储备试点完全是两回事。
同时,有分析人士指出,2008年正值金融危机,单纯从企业利益考虑,国贸公司收储也是很自然的。因此,此前外界猜测这种收储直接出自国家的收储战略,其实是很难完全确定的。
此外,天相投顾有色分析师张方告诉笔者,包钢稀土计划在5年时间里收储30万吨精矿,也是多为配合包钢的选矿需要,因为目前包钢稀土的选矿厂生产能力为25万吨/年,折合稀土氧化物年产能为10万吨左右,这超出了国家的产能限定要求(收储以后,包钢稀土对外销售的精矿折合氧化物为5.5万~6万吨)。如果不收储,超出国家限定产能的那部分精矿就会被排到尾矿库,这样将会增加二次开发的成本,同时造成更大的环境污染。
“介于包钢铁矿开采势必分离出稀土矿的特殊性,包钢稀土必须收储精矿。”他称。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