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优惠,国企占了大头,我们智库正在想办法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多鼓励政策和帮助。”
5月28日首届21世纪中非投资与合作论坛上,与非洲打了40年交道的原商务部副部长、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提出,投资非洲正值最佳时期。
20年前,南方那个沿海省份的商人率先嗅到非洲商机,当时魏建国把中国投资非洲的境况总结为“中央军不如地方军,地方军不如游击队,游击队不如散兵游勇”。
风水轮流转。20年后,以基建换资源的国家投资模式风生水起。
5月17日,中国与尼日利亚达成协议,同意投入至多230亿美元,在尼日利亚建设炼油厂及其它石油基础设施,以换取从尼日利亚获得60亿桶原油储量的可能性;5月26日,中国西部的国有矿业公司金川集团挥毫南非,签署条款出资2.27亿美元,收购南非小型矿业公司Wesizwe 51%的股权。
与之相反的则是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在论坛上,数名民营企业管理层人员告诉本报记者,对投资非洲疑虑重重,除去非洲国家政局动荡的安全考虑之外,更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结汇、贷款等国内政策限制。
“针对中小企业的小额信贷,我们已有初步方案,准备和银行接头,鼓励一些银行专门针对投资非洲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魏建国透露,目前在考虑名单里的银行是民生银行。
发展境外经贸合作区
“针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投资非洲遇到的困难,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
魏建国介绍,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形式类似于国内经济外向型城市中的“高科技园区”或“工业园区”,一般由中国和非洲当地国家联合建造,起步面积大约为1-5平方公里,大一些的面积则有20平方公里。
“非洲国家政策法规比较复杂,中小企业走出去,遇到困难和当地政府交涉,往往单打一,无法引起对方重视。”魏建国说。经贸合作区的目的在于建立产业集群,集中中小企业在一个区域内办厂,由中国和当地国家共同组建开发区管委会,统一管理园区的供电、供水、安保乃至帮助解决企业的签证、报关和法律法规问题。
实际上,早在2005年, 经过吉布提、马里、贝宁和毛里求斯和中国之间的沟通,成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构想已有雏形。2006年,赞比亚迁比西建成首个“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