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到各省份,再到地市,我国煤炭行业的整合重组全面铺开已成定局。日前,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正式启动煤炭资源整合重组,被称为“塞外煤城”的乌海市是一座新兴资源型工业城市,整合重组也为这一能源城市的发展定了调。
虽然从“十一五”提出煤改之初,整合重组就遭遇“国进民退”、“垄断”等质疑,但相关专家指出,煤炭资源对我国至关重要,改变能源发展战略,整合重组形成一批行业巨头,“有利于避免被外资'绑架’,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煤炭整合重组层层加码 资源工业城市选择“规模化”
7月1日,乌海市煤炭资源整合重组工作启动,将对管辖范围内的48处地方煤炭企业进行整合重组。乌海市提出的目标是地方煤矿总数减少10%,煤炭生产企业数量由现在的35处减少到25处,重组后形成原煤入洗能力在300万吨以上、焦化规模在100万吨以上的煤焦化企业集团不少于10个。
此番乌海市的整合举措,并非“自选动作”。
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提出“30万吨煤炭产量”的硬指标,并要求所有煤矿进行全面技改。在国家层面的“硬指标”下达后,内蒙古自治区出台文件,规定新建工矿井单井生产规模不低于120万吨,露天矿生产规模不低于年产300万吨且就地转化率达到50%以上。
从国家到自治区,再到地级市,标准的细化和加码表明,煤炭企业规模化发展已成政策共识。2009年底,乌海市的乌达矿业、海勃湾矿业、神华乌海煤焦化公司和神华蒙西煤化公司4家企业整合重组为神华乌海能源公司,这一深度横向整合曾引发业界普遍关注。
“强者愈强”成定局 国企领军整合造行业巨头
除了地方政府的着力为之,作为能源行业的领军力量,国企“强者愈强”的态势也日益明显。2008年,国家发改委向各产煤省份发出的《关于加快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就明确要求,“2010年底,新组建1-2个以优势煤矿企业为主体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全国年产量达1亿吨以上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达到6-8个”。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