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国几乎所有的煤化工项目都在等待发改委《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下称《发展规划》)的公布,因为一旦该规划公布,意味着在2006年被叫停的国内煤化工产业可以继续上马。 目前,发改委已经对发布该规划作出了十分积极的表态,被看作是煤化工产业重生的积极信号。 政策契机 去年11月,《发展规划》征求意见工作就基本结束。当年12月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在听取《发展规划》工作汇报时就表示,在当前国际油价高企、我国原油资源短缺、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情况下,适度发展煤化工是十分必要的。 他要求国家发改委工业司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发展规划》,尽快提交发改委办公会审议。 他同时透露说,由于国内的煤化工产业还在探索中,在最后确定的规划中,将避免对煤化工产业设置过于细致的产品和数量发展目标。 中国的煤气化工业曾经历了几起几落。在2006年7月之前,由于国际市场油价高企,激发了富煤地区发展煤化工产业的积极性,各地的煤化工项目曾纷纷上马,但旋即被叫停。 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当时在建煤化工项目30项,总投资800多亿元,新增生产能力为甲醇850万吨,二甲醚90万吨,烯烃100万吨,煤制油124万吨。已备案的甲醇项目产能3400万吨,烯烃300万吨,煤制油300万吨。 发改委当时就表示,有些地区不顾技术、市场、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条件盲目规划,局部地区存在“规划过热”的情况。但煤化工项目投资大,技术复杂,对资源、环境等要求较高,建设周期长,实际开工建设的大型煤化工项目并不多,大部分项目尚在规划研究阶段。 在2006年7月,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基本暂停了煤化工项目的核准或备案。 煤化工的双引擎 我国的煤炭、石油与天然气人均储量很低,而且在储采比上, 能源的可持续性也不乐观。只有煤炭资源情况与世界平均水平最为接近, 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从战略意义上来说,必须在长期以来煤炭的能源格局安排中对未来的能源安全未雨绸缪。 2006年11月,发改委展开了一次调研。该调研发现,部分地区规划煤化工园区和项目过多,煤化工建设重发展、轻结构调整,大型项目主要技术和装备还有待产业化,部分项目有圈占资源之嫌,技术开发进展缓慢,政府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产业发展各行其是,缺乏正确引导等。 但从保障国家石油供应安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出发,发展煤化工仍显得十分必要。调研组建议,要尽快出台煤化工产业政策,《通知》发布前办理的项目,手续齐全的在建项目允许其继续建设;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项目,建议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于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在建和已备案或核准项目应令其停止建设;对新申报项目按照《通知》和新的产业政策的要求执行。 由此,《发展规划》的发布就成为国内煤化工产业能否上马的时间节点。 虽然该规划迟迟未予面世,但仅2007年一年,就有威远生化、新疆广汇、兰太实业、柳化股份、湖北宜化、双环科技、太工天成、泸天化等化工公司公布公告,纷纷计划进军煤化工产业。 同时,包括道达尔、美国禄恒集团、英美资源集团在内的国际能源机构也都积极抢先同国内企业合作开发煤化工。 2007年12月末,中、法、英、美、日、德共同合作的采煤、炼焦、化工、发电一体化项目在郑州签约,从煤矿资源的获取入手,联手开发河南省煤化工产业,避免原材料的制约。 驱动众多企业进军煤化工最为主要因素仍是高涨的石油价格。 平安证券分析师陈亮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按照普遍认可的价格计算,作为一种替代性的技术,如果原油价格维持在40~45美元以上,那么发展煤化工就有利可图。 以神华集团的“煤制油”工程为例,按照权威部门专家的估测,其每桶原油的生产成本在30~40美元之间,相较目前每桶在一百美元左右徘徊的油价,有着极为可观的生产利润。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院长徐振刚对记者表示,目前在设计规划中的煤化工项目,平均的项目回报率都预期在12%以上。从原料供给上看,仅每年节约下来的煤炭消耗量就足以满足发展煤化工产业之需。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由于煤化工产业的产业链更长,发展煤化工在税收、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等多方面较煤炭直接销售都更有效益,因此,地方政府特别是产煤地区的地方政府,也希望通过发展煤化工来强化地区经济。 要过环评这道关 但并非所有地方都适合发展煤化工项目。水资源就是建设新型煤化工工程的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如每年150万吨油品的间接液化工厂日需原水供应量约为5.5万立方米;每年100万吨油品的直接液化工厂日需原水约2.3万立方米。因此,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应充分注重水资源的约束影响。 目前在建的煤化工装置均靠近煤矿,我国产煤地除了西南地区外,大都严重缺水,并且由于长期开采煤矿,环境与生态结构已经很脆弱,能否消化新建的这些煤化工装置,能否提供生产所需的足够水源,都是决定着装置能否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条件。 另外,煤化工是一个高污染、高安全要求的行业,其运行周期长、工艺流程多且复杂,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各种污染物,煤化工产业面临着当地环境承载力的问题,随着国家的环保执法日趋严格,企业发展需要时刻规避政策风险。 徐振刚对记者表示,在国家的资源环境保护政策下,地方对煤化工的政策也有调整,防止企业打着发展煤化工的旗号抢占地方的煤矿资源。像内蒙古已经对煤化工企业出台了政策,要等煤化工项目投产后,才能按照其实际所需的煤炭量的两倍批准煤化工企业的资源使用指标。 电力系统一位专家对本报表示,由于每个新上的煤化工项目几乎都选择了一个新开发的煤矿作为支持,所以对现有的电煤供给压力影响有限,但电厂如果要拿到煤矿做煤电一体化项目还是比较困难。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