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铁矿石价格谈判启动之际,正值现货进口矿与长期协议进口矿差价创新高之时,因而谈判价格暴涨65%也在情理之中。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往届相比,本轮谈判中现货矿价格、即期海运费、长期协议矿价格相互哄抬、推波助澜的特征更为明显,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恶性循环链条。
年度铁矿石谈判锁定全年长期协议矿价格后,影响其到岸价格的惟一因素就是海运费。而即期海运费上涨将推动长期协议矿到岸价上涨,并引发“跟风”的印度现货矿价上涨;印度现货矿价上涨,又会作为标尺推高下一年度长期协议矿价。
2007年,正是在海运费屡创新高和印度现货矿“趁火打劫”的带动下,现货市场进口铁矿石到岸价上演“疯狂”飙升行情,形成与长协矿到岸价的巨大“鸿沟”。
而在长协矿离岸价——即期海运费——长协矿即期海运到岸价——印度现货矿到岸价——长协矿离岸价的循环链条中,三大铁矿石巨头通过左右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就轻而易举地达到了制造上述“鸿沟”的目的,从而在谈判中精心营造出“事实涨价”的氛围。
例如,通过推迟或取消铁矿石装船期,三大巨头可以左右现货市场印度铁矿石供求关系,达到直接推高现货矿价的目的;通过直接进入远期运费协议(FFA)市场炒作,三大巨头也往往能够制造即期海运费波动,间接推高现货矿价格。
显然,即期海运费、印度现货矿价格、长协矿价格的恶性联动,正是2008财年铁矿石基准价格暴涨的原因之所在。如果不打破这一循环链条,三大矿业巨头总可以找到炒作空间,中国钢铁业在铁矿石谈判中将难免受制于人。
那么,如何打破这一循环链条,破解铁矿石谈判连年上涨僵局?从实际出发,中国钢铁业至少在三个方面大有可为:
首先,采取措施降低即期海运费,促使上述价格传导链条向良性转化。最近一个交易日,巴西、澳大利亚至中国即期海运费分别高达68.458美元/吨、26.091美元/吨,而长期均衡海运费分别只有20美元/吨、10美元/吨左右。
通过采取提高长期包运合同(COA)在海运合同中的比例、自行组建船队或与船运公司建立合资公司、减少钢材出口释放运力等手段,我国钢铁业完全有能力促使即期海运费迅速下降。一旦即期海运费降至长期均衡水平,长期协议铁矿石到岸价格将大幅下降,从而将拉低印度现货矿到岸价,为钢铁业在铁矿石谈判中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