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改已接近尾声,对于并购整合后的煤炭企业而言,尤其是对于占煤炭整合主体30%的民营企业而言,在传统的银行业务无法完全满足其融资需求时,信托公司得到了青睐。
在山西多家煤炭整合主体发现,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临近收官之际,各煤企把先前的原始积累用于整合后,对于后期的技术改造以及投入生产等存在较大的资金需求,尤其是整合主体中的民营企业更是求“资”若渴,信托业的介入大大拓宽了其巨额资金的融资渠道。
资金短板掣肘煤企技改
据了解,在2010年初,经过严格的筛选与审查,山西省由原来的6000~7000家煤矿企业整合到1000左右座的矿井,而仅有40%在正常生产,其他的600多座都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使之采矿条件达标后才能投入运作,而技术改造等需要的资金成为盛水木桶的那块短板。
记者在山西太原采访一家煤炭整合主体企业负责人称,山西煤改目前在政策层面的工作已基本结束,下一步主要是各整合主体煤企要完成任务艰巨的技术改造,提高机械化水平,最终将国家降低生产伤亡率、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落到实处,而这些都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
某民营煤企相关负责人称,煤改整合主体中的民营企业约占30%,与整合主体中的国企相比,这批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得的授信额度并不能满足其较为迫切的巨额资金需求。
“和国企一样,民营企业也想借这次煤炭整合做大做强,但银行给民企的额度都很小,而资金需求又很大。”这位负责人表示,多家整改民营企业的融资缺口高达二三十亿,而银行对其授信额度一般不过三五亿,这为信托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的介入带来了机会。
他进一步指出,以前煤企不差钱,只是现在经过整合并购把原始积累用得差不多了,现阶段是金融机构进入山西煤改的一个极好时机。
“一旦我们技术改造完毕,煤矿重新运转起来,我们现金流就充裕起来,毕竟煤炭行业是一次性高投入,对资金的需求会逐年减少。”上述煤企负责人指出。
借力信托补足短板
据悉,山西煤改自2008年拉开大幕后,2200多家散、小、乱的办矿主体被整合成为130家办矿主体,局面大为改观;同时,大多数优质的煤炭资源整合主体面临技改升级、新一轮兼并收购扩张等巨额资金需求,为信托资金的进入创造了机会。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