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稀土矿藏资源丰富,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有“21世纪的新材料宝库”之称。稀土除在钢铁行业广泛应用外,与高新技术产业关联度密切,产品市场全球化特点突出,其后续产业链的发展空间也十分广阔,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但是,我国的稀土产业并没有显现出应有的“朝气”,与其资源的“霸主”地位很不相称。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稀土市场日益兴旺,南方离子型稀土矿藏丰富的省区先后掀起了稀土热,数百个稀土矿点和分离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然而由于缺乏正确的市场意识和行业规划,盲目地新建工程,无序地生产开发,1994年一些地方又纷纷改建老厂和投资新厂,再加上近几年来,稀土开采能力增长过快,大范围扩建增产,导致稀土产品产量迅猛增长,市场供过于求。而我国65%—70%的稀土产品长期依靠出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很强。产量迅速增长,价格却越来越低。由于做进出口贸易的稀土企业较多,国外厂商经常采取向各家分别询价的方式,让企业互相竞价。1998年上半年起,稀土价格因产能过剩大幅下滑,2004年左右价格探底后一直持续到2005年上半年,前后低迷长达7年之久。同时,一些小企业对稀土精矿进行分离时采用土法冶炼,并且没有环保设施的资金投入,其在竞价过程中自然产生价格优势。此外,一旦稀土价格上升,国外厂商便停止收购吃库存,最终导致正规稀土企业苦不堪言。虽然现阶段我国的稀土行业正在整体回暖,但是难以依托资源优势来把握住市场的主导权。
问题多多 亟待治理
回顾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高产能的背后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稀土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严重。我国北方的稀土资源主要来自于包头,在铁矿开采中,由于种种原因,回收量不足,利用率低下,南方离子型稀土矿省区,由于管理不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滥采乱挖,采富弃贫现象,弃矿压矿较多,大量稀土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稀土学会考察团在调查南方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时发现,由于南方稀土矿含量特别低,因此提取稀土时用的土地量非常大,像是搞“翻山运动”,造成大面积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影响生态环境。
其次工厂规模偏小,装备落后,市场竞争力较差。我国各种稀土工厂生产规模大多偏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稀土冶炼和分离的软件技术和工艺设计比较先进,但与之配套的各种生产设备和仪表却跟不上,造成自动化水平不高。因此,我国稀土工厂往往在市场急剧变化时,适应性差,竞争性弱,很容易陷入困境。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