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福建上杭县采访紫金矿业污染事故的多家媒体记者今天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们在采访期间均遭遇了紫金矿业的公关。
一家财经类杂志驻福建记者站的站长称,站里的一家投资公司本月七八日收到一笔6万元汇款,经查是紫金矿业汇来的。他打电话到紫金矿业宣传部问是怎么回事,对方说,“是给我们记者站几个人的,也不要我们做什么,反正开一张发票给他们就行”。这位站长说,由于接下来是周六周日,到了周一(7月12日),“我们一分钱不少原路把款退回给紫金矿业”。
正是在7月12日这一天,9天前紫金矿业发生污水渗漏事故。
据这位站长介绍,事故发生后不久,该站记者正好在龙岩市采访,于是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但“由于杂志出版周期较长,所以被新华社抢先报道了”。
但是,从网上搜索看,这家杂志至今并未对这起重大污染事故进行过任何的报道。
这家杂志的站长起初以为其他媒体的记者站也可能收到了6万元巨款。他在向一些同行求证时,无意中透露了上述经过。
而至少6家媒体的记者对本报记者证实,他们受到了面对面的“信封”公关。
一家中央大报的记者说,15日晚上10点多钟,他正在下榻的上杭大酒店等待新闻发布会的消息,这时紫金矿业宣传部的负责人来到他的房间,一番寒暄后,这位负责人拿出一个“信封”,说是“辛苦费”。“我说这不能要,但他还是把‘信封’留下了。”
后来这家大报的记者向报社有关领导做了汇报。次日下午离开上杭前,该记者在本单位司机的见证下,将未拆封的“信封”交给了龙岩市有关部门的一位中层干部,请他还给紫金矿业。
这位记者说,根据“信封”的厚度,估计里头有五六千元。
中国青年报记者今天致电这位经办人,他表示,“信封”已经还给紫金矿业宣传部的负责人。
无独有偶,某证券类媒体记者在午休时也收到了“信封”。
这位记者回忆说,16日中午,他正在宾馆房间午休,突然有人敲门,他从床上爬起来直接去开门。来人拿出一个“信封”放在床上就走了,“当时我没穿外衣,也不好追出去”。于是,他打电话问住在隔壁房间的另一个都市类媒体记者,当证实对方也收到“信封”后,他们便结伴到紫金矿业宣传部把“信封”退给了那个送“信封”的人。这两位记者都声称,“信封”内装有2000元人民币。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