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矿产勘查风险筹资市场中,中国所占份额与中国作为世界矿产资源潜力大国、矿产资源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地位不相称
2月27至28日,全国铁矿勘查研讨会在天津召开,凡涉及铁矿资源的相关部委、协会、主要企业均到会,拉开了中国重启全国范围内铁矿大勘查的序幕。
此轮铁矿大勘查的现实背景显而易见:2008年,国际铁矿石涨价65%。而据中国冶金矿山协会会长邹健向《望东方周刊》介绍,中国铁矿石消耗的51%左右依赖进口。2007年,全球铁矿石产量是15亿吨,中国就进口了3.8亿吨,2008年,这一数字将突破4个亿。“中国是世界的吸铁石。”澳大利亚诚信矿业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世明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
“开展新一轮铁矿勘查,实现找矿突破,是提高国内铁矿资源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直言,面对矿产品价格不断走高和跨国矿业公司寡头垄断程度不断加剧的资源新形势,这几年中国铁矿石供应日趋被动,而其根源还是国内后备资源不足。
储量之惑
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司司长贾其海向《瞭望东方周刊》透露,中国的铁矿储量虽然有500亿吨,但人均储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时,矿山分布松散,富矿少、贫矿多。澳洲的铁矿品位是40%~60%,中国的最低只有10%。这种分布特点导致了勘采成本相当高。宝钢集团上海梅山矿业有限公司行政秘书王明宇解释说,所谓的500亿吨储量是新中国成立后两轮大勘探得出的结论。
1949年全国解放时,中国的钢铁产量只有15.8万吨,不到当时世界钢铁年总产量的0.1%。当时的资源勘探水平也非常低下,全国只有估算储量18亿吨;铁矿石产量仅有49万吨。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进行了第一轮大勘探。大量的钢铁企业都因矿而生,依矿而建,凭矿做大做强,如1952年始建的鞍钢、1953年始建的马钢、1958年始建的武钢、1959年始建的梅钢等。当时国家的主要目标是钢铁产量,对铁矿石的开采很不精细,因此铁矿石开采的随意性、盲目性和破坏性相当严重。上世纪70年代末,铁矿勘查再次进入高峰期,一直延续到1989年。那次国内铁矿石会战的战果,发现了“鞍山-本溪”等多个国家大型铁矿。当年勘查出的铁矿石依据当时的国内需求量,足够300年的使用。 [1] [2] [3] [4] [5] [6] 下一页 |